A+
A-
以促进中小学生思维反应力为目标的 课堂教学改革探析

文/王春燕

面对一个信息量日益飞扬的信息时代,提升中小学生信息时代的综合快速思维反应能力非常必要。快速反应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形成整体思维的框架的重要条件。但是,部分学生的反应能力很迟缓,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毫无疑问,迟缓的反应能力在实际学习发展过程中,还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稳定的自主学习方式习惯。迟缓的反应能力也是学生良好发展路上的绊脚石。传统的方法是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然而更核心解决方式是提升学生的反应力,构建科学高效的学习思维图示。反应能力的提升需要从提升元认知的认知策略,以及智力技能的构建过程入手。

“双减”政策为学生展开了一个自由的天空,有了快乐的双休日,不再奔走于各个形形色色的培训机构。然而,学校课程大纲的要求需要完成,需要我们在校课堂更加高效和科学化,才能与时俱进。我们的课堂教学面对集体课堂,会出现在知识和能力提升方面不同的效果,因为学生的思维状态以及思维习惯和图示迥异。在长期的教学中深深意识到提升学生的快速思维反应能力尤为重要,如何提升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我们需要从元认知角度加以突破。

元认知智慧活动过程运行的是提取有效知识的过程。大脑中储存足够的有效知识也是元认知智慧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当大脑达到了高度发展水平的前提下,才可能产生元认知智慧,大脑发展水平不高者不能。有效知识要在必须的条件下经过反复应用练习才能够转化为智慧技能。也就是说一个人既有了发达的大脑,又有了有效的可用知识,仍然不能够保证其形成元认知智慧。元认知智慧必须是达到技能化的知识才行。所谓技能化的知识,就是

在大脑生理条件和必要的可用知识条件两者都具备的前提下,在特定的问题场合或情境面前,反复运用高效的心理学知识和技术,达到条件化水平,即当此人一到此种问题场合或情境中,大脑几乎是不太需要思考就可以自动运行那些可以高效解决当前问题的知识。这个在特定问题场合或情境面前自动运行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已经是智慧技能过程,这时的知识已经转化为了智慧技能。

建构主义的理论观点指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如何有效贯彻好因材施教这个原则,我们认为第一,教师对中小学生的一般理论知识水平、学习环境风气、接受事物能力、学习生活态度和针对每个年龄段学生特点和爱好、兴趣、知识技能储备、智力水平差异以及个人思想、身体机能等几个方面的差异特点,要充分地认识和了解,从个人实际情况出发,有目标、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第二,教学管理上要将课堂精力重点放在到面向全班或集体进行教学指导上,也要善于因材施教兼顾个别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均衡发展。

因材施教政策并不是为了缩小学生的差异,实际上是在更为合理灵活的因材施教政策影响作用下,学生学习水平的个性发展和差异可能更大。在这种最适合的学习条件下,潜能高者会发展的速度更快,教师应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应该分别设计一种不同阶段的发展蓝图,这样才能有针对性、有意识地来进行培养。在大力开展实施素质教育的漫长过程中,已经有了更多的人逐步意识到并感受到重视学生之间个别差异的重要性。由于学生本身的个性以及后天智力发展的发展水平千差万别,所以学校教学的引导方式也并不是千篇一律,而且必须要坚持因人而异,随机应变。很多老师往往对因性别施教的德育原则并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而由于学生的先天心理差异必然应当包括其性别差异,那么,没有切实做到因性差异施教,就更没有真正有效地做到因材施教。

作为一种现代而完整的教学思想,强调在人的差异基础上通过灵活多样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促进每个人的身心健康良性发展,是当前最系统科学的理论,是合理可行的,学生都是活生生存在中的具体可感的人,所以我们在教育中,就应该因材施教。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中也同样的指出,每一位学生都有个人及其独特优势的智能领域,从这种意义上讲,受教群体之间是无差异的。在教育的实践教学工作与科学研究探索过程中,让我们每一位老师都以承认和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出发点,有的放矢地实施教学,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地能各尽其才,学有所用。例如,就英语学习而言,由于学生英语水平和性格不同,有些学生思维敏捷,参与的活动就比较深入,有些则相反,胆小怯场,反应迟缓,参与活动就比较肤浅。对于一些反应快速敏捷的学生,多给他们即兴自由发挥的机会,对于那些反应较为缓慢的学生,给他们充分表达的时间。例如,每次根据家庭作业的反馈,给学生更多机会主动地发言,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在尊重、关心和全面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去正确引导并启发学生自主的思维。

学习是个体建构起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它表明学习动机必须是主动的、积极的,学生不是被动地刺激接受者,他也必须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处理和信息加工,因而这不是行为主义所描述的S-R过程。而且,知识形式或意义本身也不是简单地由外部信息决定的。

原型定向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通过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以便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原型操作就是按照人类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将人类主体意识在大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执行,原型操作阶段是心智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又一重要阶段。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学习内容永远落后于更新的内容,如何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我认为从提升学生的反映力入手。在课堂学习中,同一节课,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学习效果,有些学生学完不仅能理解,还能融会贯通。而有些学生上完课,什么也想不起来,只是有些印象,但很模糊。有些学生只能掌握表面的一些词,本质的东西并没掌握。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是学生千差万别的反应力。反应力指的是以快速的计时方式抓住和领会教师所讲的知识和规律。反应力分为五种类型:

第一,在5-7秒之内,能迅速领会和说出一个或二个知识点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先天具有的,需要后天做出系统地训练,才能在正常的学习中跟上学习进度。例如,限定时间5-7秒,学生通过自己思考、总结和领会所学内容,刚开始,没有经过训练的学生总结所学内容,连一句话都说不出来,稍加训练之后,能总结出三句话,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思维形成惯性,很自然地总结出超过三句话的内容,而且总结的很到位。

第二,在短时间内,复述和加工理解课堂学习内容的能力。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潘苏说过,尝试回忆是最佳的学习方法。我们只有不断地让学生学习尝试回忆,才可以练成一种过目不忘的学习效果。例如,复述所学内容,对学生来说,刚开始的时候是很困难的,因为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做过这样的训练。老师刚说完一句话,让学生复述,刚开始学生处于什么都不知道的状态,经过长期的尝试回忆训练,学生的大脑很灵活,反应敏捷,形成惯性之后,学生对各科成绩提升能起到很大的效果。

第三,提升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只有使知识变得条理,学生才会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多数学生面对一些新知识的时候,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者表面化的套用一个公式,这样的学习宛如一潭死水,面对知识的海洋,系统而流淌的知识体系显得难以适应。为了应付这个现象,甚至有些学生选择背题,在题海中不断使自己的思维变得僵化,挑灯夜战成为常有的现象。因此,为了改善这种恶性的不良习惯,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知识的反应力。现在的学生,写作文,做数学题,不经过大脑思考,直接查电脑,看手机,这种状态对所学内容的分析、归纳就很难做到,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电脑和手机只是人类的工具而已,不能取代人的大脑,人的智能,所以,提升学生的智力技能才是今日时代的关键所在。例如,做阅读题,首先得分析句子,划分、找关键词,这样思路就很清晰。学完一篇阅读,得知这篇文章在说什么,归纳文章的关键句,把文中的细节归纳起来,整体把握这篇文章。对这篇文章很熟悉,自然总结就很到位,水到渠成。

第四,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系列反应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很多学生只着眼于具体问题的分析,没有从总体上把握系统和框架,思维停留在片面的、表面的思维训练中,不能与生活的立体性的思维相对接。因此,提升学生整体的思维反应框架十分必要。例如,学生开始入手不是从某个具体的章节入手,而是从目录入手。例如,在英语中,看目录学习,把目录穿起来,就有了一个整体的思维框架,在把目录和自己的生活结合在一起,经过思考,就会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也就是学以致用,熟练后,就会达到举一反十的效果。

第五,反应力就是提升学生感知和意识能力。因此,头脑爆发性的反应训练十分必要。因为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的思维图式是一样的,即使是双胞胎也不一样,我们可以比喻为世界上没有一个同样的种子。不同的种子具有它不同的亮点和特色,只有用头脑爆发式的思维反应训练,才能激发起学生迥异的思维特色和创新能力。例如,记单词,每个单词都有生命力,感知每个单词,中英文之间的联系,通过科学合理的解释,给单词注入了生命力,记忆单词就更容易了。再把单词读音有意识地分解开,边读边写,就能达到快速记忆的效果。

总之,因材施教的关键不是减少数量,而是提升学生的反应力,从元认知、学生的智力、技能的提升入手才是今日时代的关键所在。所以,提升中小学思维反应力是目前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作者单位:太原市国纯英语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