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初中生竞技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探究

文/王波

随着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不断推进,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以提升体育质量为价值取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目标,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关键环节。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塑造健全的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学随着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不断推进,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以提升体育质量为价值取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目标,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关键环节。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塑造健全的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体育作为青少年运动发展的主阵地,围绕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将竞技体育元素融入体育教学,统筹设置整体规划,优化体育教学模式,在全面育人的同时培养更多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竞技体育”是指在全面发展身体的过程中,更大限度的挖掘和发挥个人或群体的实力,是在体力、心理、智力等方面的潜力基础上,以攀登运动技术高峰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运动活动过程。同时竞技体育是一种制度化、体系化的竞争性体育活动,强调通过竞赛来显示自身的体力和智力。

核心素养这个概念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开始受到教育研究者的关注,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在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中将核心素养作为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支撑。目前核心素养也正在我国各学段、各学科的课程教学中逐步得到落实,然而在体育学科课程的建构方面,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还较少。新时期下要想实现体育强国的目标,重点与基础在青少年的普及与发展。在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注重传授基础的运动技能、科学原理、规则文化以及精神内涵,养成健康的运动生活习惯又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在课程理念中强调:注重教学方式改革、加强课程内容整体设计,同时要求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这就要求我们要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深刻反思,并大胆进行研究与创新。

一、传统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单一的教学内容

在传统体育课堂教学中,由于场地、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教师为了方便管理、规避安全风险,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有随机性与偶然性,会“一刀切”式的设定简单枯燥的教学内容,单一的教学内容会使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参与性降低,并慢慢产生惰性。多数学生会把体育课当做休息课,没有丰富教学内容的开展,久而久之,会产生一种奇怪的现象,较多的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学生把体育课当做教师对自己的要求,而不是自身成长过程中的一种需求,其积极性不高,这就要求我们对体育教学的内容进行深刻反思。

(二)传统体育课程结构的束缚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都是以开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的结构设置的,这种教学模式过于注重基本内容的教授,教学环节中缺乏多样性和趣味性。教师的重点往往放在学习和掌握动作要领,过程中追求动作的标准化和整齐性,而忽略了课程设计的创新,学生普遍存在“假表学习”的情况。学生长时间被动的按照一个模式进行,课堂气氛沉闷、低效,师生之间存在距离感,缺乏课堂中的互动和沟通,教师无法及时得知学生教学过程中的意见和感受,进而无法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改进策略,使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难以迁移和深化学习行为,不利于完成体育学科全面育人的任务。

(三)传统的教学设计整体规划不全面

对于学校体育教学而言,教师应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相应的总体规划,统筹设置年度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并对教学实施进度进行精准把握。但在传统体育教学中,整体的教学计划设计过于理想化,缺乏统筹规划。在一个学期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所学的都是单纯的技术动作,针对项目而言没有进行整体化技战术练习与实践。比如篮球教学,学习了运球与投篮的技术,但未进行传球技术学习,这一个技术动作的缺失,致使学生运、传、投的技术动作无法很好地贯穿使用,在比赛中一些战术配合也无法打出,学生因而无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教学评价的实施不够完善

许多学校对教学评价的测评基本都是通过定期的体育测试成绩衡量,甚至只有学期末才有一次体育测试,这种评价方式过于简单、机械,缺少了过程性评价,忽略了学生在运动和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不能全面反映学生体育学习的情况,容易使学生过度关注最终的测试成绩,从而在测试的压力下产生抵触和厌烦情绪,不利于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基于上述对传统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的剖析,并结合新课标的理念要求,明确具体的改革目标,进行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生竞赛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探究。

二、深化教学改革 实施竞赛策略

(一)优化教学内容 统筹整体设计

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资源的构建,应结合课程内容资源的特点,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一校一品”工程、学情、教学资源水平、场地等因素,突出学校优势运动项目,依据课程标准划分的学习水平,进行相对应的内容构建,使各水平的学习内容得以学科地衔接,真正做到为实现课程目标服务。初中阶段应以运动技战术学习为主,以了解健康和锻炼的知识为辅;以运动项目为载体,进行运动技术和战术的学习与练习,具体内容可分为四大类别,分别是以田径运动项目类、体操运动项目类、球类、运动保健类(康复与治疗、生理卫生、竞技比赛的观赏与评析等的相关理论课程)。

大单元教学是按某种标准将同一类别内容以较大结构规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设计的教学实践。就初中体育教学内容而言,通常可采用三种方式进行单元设计架构:一是以运动项目或其中的技术为主线的项目类单元,根据学业质量、学生学情、教学资源水平等因素,将具体运动项目在某阶段中所必须的技 能、战术及比赛按照逻辑关系进行整合,形成完整且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二是以动作方法为主线的方法类单元,需考虑动作间的学习迁移特性,将不同动作按照相互共性进行整合。三是以基本能力为主线的能力类单元,该类型单元以发展学生的基础运动能力为目标,突出学生的能力表现。

(二)竞技一体化构建实施

竞赛核心素养的培养从三个维度进行,分别是基础-技术、战术、体能,中层-意识、规则、品行,本源-文化、生活。

1.每节课45分钟的时间是有限的,但首先还是要向课堂要效率。打破传统模式的壁垒,除去热身与放松的时间,将课堂模式设置为试、纠、练、赛。首先,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并尝试性练习;其次,教师对一些已经出现或者将要出现的错误动作,结合重难点进行讲解,并给学生少量的时间练习,形成正反馈;最后,搭建“赛”的平台,保证课堂一半的时间为“赛”的环节,将比赛充分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先练后赛,边练边赛,将每节课变成赛的课堂,使学生沉浸并享受比赛带来的乐趣,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

2.积极创新赛的形式,推出个人赛、小组赛、轮换赛、挑战赛、擂台赛,让比赛更有趣味性,更有可操作性。针对不同项目、不同阶段,并结合课时要求,简化规则并对比赛难度进行合理控制,切实做到有效检验、有所突破。比如在对篮球的原地单手胸前传球的比赛设置时,此教学内容分三个课时完成,为提高学生参与比赛的积极性,第一课时的教学比赛应适当降低难度,可不过分注重技术动作,第二节时就要对标准技术动作进行要求,第三课时可适当有意增加难度,并鼓励学生突破本身技术动作,可采用跳起投篮,以便更好的协调发力,并尝试加大投篮距离,为下一阶段跳投或结合运球的投篮进行技术突破。

(三)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激发学生学练兴趣

在课堂竞赛的赛制上,选择循环制,可用积分制来记录成绩。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使多组之间比赛的机会增多,各个对手都可以进行一次对抗,增加面对不同对手时的比赛经验。根据不同项目并参照相应的比赛成绩,抽调各小组中竞技水平较高的学生组成班队(如人才较多,可组成一队和二队,根据成绩设置晋升机制)。班级之间进行对抗比赛,采用循环比赛的方法确定班级比赛成绩,抽调各班级中竞技水平较高的成立年级队伍(如人才较多,可组成一队和二队,根据成绩设置晋升机制),各年级间可进行对抗比赛,同样采用循环比赛并采用三局两胜制或五局三胜制,增加比赛场次,达到多赛、常赛的目的。综合考虑各年级优秀的队员,选出代表学校最高水平的校队,使学生到更高的平台去锻炼自己并做到校队文化的传承。

(四)优化分组 保证竞赛公平

应充分了解学情,对于班级内的分组应充分考虑男女生比例、身体状况、运动竞技水平,将每组学生尽量做到男女均衡,各组综合实力相当,最大限度的保证比赛的公平性。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课堂比赛中尽量采用组与组之间的整体对抗,在团队中突出个人的作用。

(五)逐步推进比赛标准化 实现全员参与

在项目教学的初始阶段,往往采用简化规则的方式促进教学比赛的进行,但在学生经过长期的练习与比赛的积累过后,竞技水平有所提高,这时,应对比赛进行标准化建设。首先加入入场式、赛场礼仪、颁奖仪式等,这样的比赛模式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竞赛荣誉感。其次,在场地与规则的应用中,应按照各项目对应年龄段的规则执行,以普及裁判法和满足更高平台竞赛的需求。最后,在课堂比赛进行的过程中,还可以安排和吸引一部分学生加入比赛的裁判工作,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执行比赛规则。对少数一些运动能力较差,无法很好地适应比赛的学生,可以为比赛进行后勤保障服务。对于没有上场的同学,要做好啦啦队的工作,保证所有学生都有参与感并有欣赏比赛的水平与能力。

(六)注重学习过程 多维度评价学习效果

将竞赛模式融入多样化学习评价,创建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水平评价表。主要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来实现,并重视过程性评价及时反馈。具体遵循以下原则:首先从确定评价目的方面来说是对学生进行观察、反馈、诊断、引导和激励,以判断目标达成度;其次从选择评价内容入手,在竞赛中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包括运动能力的发展、健康行为的形成、体育品德的养成,重点观察学生学习的过程表现和学习前后的变化;从选择适宜的评价方式考虑,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重视过程性评价、加强运用电子仪器检测记录学生各种状态下的运动负荷,客观评价学生的运动能力并进行准确分析;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改进学习,使评价与反馈有机结合,更好的服务于后续教学。

(七)构建体育明星体系 促进竞技精神培养

体育明星是体育赛事的精神领袖。在实施课堂竞赛时,可以设置可晋升的竞赛明星体系,评选出每一场比赛的最佳运动员、每一个授课单元的最佳运动员以及学期最佳运动员。对于这些评选出来的竞赛明星,不但要从宣传角度进行包装,而且要对于他们的体育课程评价等给予奖励和鼓励,形成学生人人想做明星,各个争做明星的良好校园氛围。在条件允许时,可以把优秀的队员集中在一起,定期举行类似于“全明星赛”的比赛,通过这种校园内高水平的比赛,让大家欣赏一场高水平的展示赛,并推举出最有价值队员(MVP)。同时,这样的竞赛体系可以不断提升高水平队员的自信心与竞技水平,同时也起到了榜样的作用,构建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

(八)加强作业设计 推进家校共育 提高教学实效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学校要对体育家庭作业加强指导”明确了体育家庭作业制度。由于学校竞技体育的蓬勃开展,学生各方面运动能力的不断发展,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逐步增加,将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使学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或比赛。可采取以下举措:

1.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布置每日居家锻炼作业,鼓励学生运动打卡,并进行辅导与纠正。

2.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己制作锻炼计划和健身小报,或以比赛的形式就近相约同学参加体育活动,提前约定好时间,由组长负责组织大家有序开展,使学生协调利用好课余时间,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

3.通过家长会或者班级群通知的形式向家长宣传学生的教学内容,使家长了解学生在校所学的运动方法与规则,并积极地参与到运动中来,鼓励家长多陪孩子一起锻炼。通过运动建立起亲子间沟通情感的桥梁。

4.定期举办“快乐活动日”,利用周末举办亲子运动会,邀请家长到学校来,跟孩子一同参与不同项目的比赛,在比赛中强健体魄、增强沟通,深刻体会运动带来的快乐。

三、促进学生多维度发展 实现全面育人

(一)学生的运动兴趣明显提高

将竞赛充分融入课堂中,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课堂表现力大幅提高,“以赛代练”的环节中,体能、技能、战术配合都是团队取胜的关键,以致学生能够用认真的态度对待学习、练习,遇到困难会积极与队友和教师沟通,学习的氛围空前浓厚。学生争先夺取最佳运动员并荣升班队、校队成为提高竞技水平、团队合作能力的积极动力。

(二)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竞技能力不断增强

通过课堂竞赛的实施,在发展学生体能的同时,合理的强度与密度使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素质都得到了均衡的发展。高密度、高频次的竞赛贯穿课堂始终,使每个学生都不同程度的提高了自己的竞技水平,少数学生通过班队、校队、市级的竞赛掌握了娴熟的运动技能,能够运用先进的战术思想并练就了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学生的运动保健知识持续拓展

随着学生课堂自主性的提高,在各个环节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增强,不但知其然,更知知其所以然,在竞赛的阶段,在养成良好运动习惯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运动理论知识。竞技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将保健理论课程与现实状况结合起来,对身体各个器官、功能的深入了解,并有效的加强自我保护,学会消除运动疲劳;在运动中普及运动损伤知识,如简单的外伤包扎、肿胀、痉挛等,使学生遇到不同的状况都能够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这些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将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四)培养体育品德,实现全面育人

体育品德是指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体育伦理,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体育品德包括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品格三个维度。

1.体育精神。学生在丰富的课堂竞赛中,不仅掌握了运动技能,还获得了很多精神财富。在面对困难、面对强大的对手、面对挑战自我的时候,积极进取、勇敢顽强、坚持不懈的精神始终能够指引学生突破自我,不留遗憾。一项集体活动从开始到结束,其实就是亲密人际关系的形成过程,学生在集体交流中,培养了丰富的感情。团队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在竞赛中,学生在自己的团队中都有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交换思想、交流情感、相互关心与鼓励是基础,为了达到集体的目标,每名成员相互协作、默契配合,共同服务于团队。在当前全球一体化社会中,人的协作能力被摆到了重要的位置,社会所需要的不只是孤独的英雄,而更需要充满凝聚力的领袖。在体育竞技活动中,人们脱下地位、财富这样的物质外衣平等相待,共同的兴趣、爱好使参与者在认识、情感等诸多心理成份上产生了共鸣,心理距离的缩短促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与沟通,平等、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就更容易被建立起来,集体竞技运动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归属感与成就感。

2.体育道德。在全体学生参与竞赛的背景下,体育所带给我们的已不仅仅是健康、健身的理念,赛场上运动员在展现竞技水平的同时,还要利用战术与心理来进行对抗。因而运动员应时刻做到“尊重裁判、尊重对手、尊重观众”,不论场上还是场下,不应有任何不文明的言行。裁判员是赛场上的“法官”,他们需要依据裁判法则来裁决比赛中遇到的问题,营造公平、公正的比赛环境,从而确保比赛顺利进行。这就要求参与者要有良好的“规则意识”,用诚信自律的道德品质来利用规则、遵守规则。

在当今法治社会,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的基本素养。因而,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也就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自觉遵守行为准则是一种需要培养的能力,对学生而言,更应该从小抓起,而体育竞赛是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重要实践方式。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了解和学习各种规则,并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充分地利用规则,才能不断提高竞技水平。长此以往,学生的规则意识就会日益强化,从而为将来遵循种种社会规则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3.体育品格。目前初中生处于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自我意识高涨、认知功能快速发展、情绪波动大、易产生逆反心理,再加上学业压力加大,社会节奏加快,使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参加体育竞赛活动,能够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放松身心、释放压力,从而拥有更加专注的学习状态。竞技体育活动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胜负观”,学会与他人分享胜利带来的喜悦,失败后与伙伴相互鼓励、共同分析原因,进而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理素质,从而更好地完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

(五)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

通过竞技比赛的长期开展,班级体凝聚力增强,学生精神状态日渐提高,积极、健康、向上、进取并富有活力的校园文化逐渐形成,师生共同营造了良好的受教育环境,这些文化元素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

1.促进校园文化多元化。体育活动的趣味性,不但可以充实校园文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沟通能力。学校开展体育活动,倡导良好的健康行为、文明习惯,不断促进学生养成开拓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推动多元化的校园文化建设。 

2.提高校园文化的社会性。校园体育活动社会性比较强,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竞赛与活动中去,在学生参与校外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接触到了相同兴趣爱好的人,其中有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在交流与接触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为学生进入社会阶段培养交际能力和适应能力打下基础。   

3.传承校园文化。丰富的校园体育活动为提高学生的才能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丰富了学生的体育知识、社会交流与实践能力,这些能力都凭借着独特的连续性和时代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方式,通过学校“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建设,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并促使它能够不断的传承和发扬。

(六)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在竞技化体育教学模式的作用下,渐渐体会到了“寓教于学、寓学于练、寓练于做”的快乐。随着全体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运动兴趣的提高,会将部分运动项目视为爱好,甚至是特长,并逐渐养成运动习惯。由于学生参与竞赛水平的不断提高,会自觉地加入到不同水平的社会竞赛中去,真正做到了把体育教育、健康教育、生活教育和竞技教育融为一体,让学生理解终身体育教育的意义和养成了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本文系山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2 年度课题,课题编号是:GH-220448,课题名称是: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作者系课题负责人。】

作者单位:山西省晋城爱物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