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惊涛拍岸之声势 润物无声之效果
——浅谈教材诵读对师生政治素养达成的作用

文/郭瑞妮

教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教材四个必修教学模块既立场鲜明的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同时又遵循了教育规律和中学生的成长规律,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科学性、时代性、可读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好教材,引导学生读好教材、理解好教材对于师生理论修养的提升、政治素养的达成至关重要。接下来我将从自己的教学感受出发,来谈一谈教材诵读对师生政治素养达成的作用。

作为一名中学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始终在做到六个要上下功夫。为了做到“政治要强”,在备课过程中经常全文诵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十九大报告、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等。一方面出声诵读可以使自己集中注意力;另外通过出声诵读可以领略到语言之美、之凝炼、之掷地有声;其次还可以在反复诵读中达到真懂、真信的效果,能高度认同自己要给学生讲的内容,以便在教学过程中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以真理的强大力量引领学生。

为了理清教材知识体系,经常在晨读时间与学生一起大声阅读教材的课题、框体、目题、教材的相关链接,探究分享,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自己对自己这门学科的热爱、感受到老师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做示范引导,学生也会因为亲其师而信其道。同时自己通过诵读教材也能够非常清楚的理清教材的脉络体系,感受到自己所教这门学科所具备的真理的光辉和逻辑的力量,从而在教学中做到“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运用好教材的探究分享与相关链接使自己所讲的理论、观点、结论经得起学生各种“为什么”的追问。

为了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理论文字之美、之掷地有声、之朗朗上口、之凝炼浓缩,感受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大国责任、领会习总书记对青少年同学的殷殷嘱托。在教学中选取了几篇课文的几个重要的点进行诵读式教学的尝试。

如必修一第四课《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第一框第一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内涵,这一段本身采用排比句,读来节奏感十足,在学习这里时我和学生们反复的在课堂上诵读,第一遍熟悉、第二遍理出5个“是”3个“意味着”之间的逻辑关系、第三遍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大国担当、大国自信。

再如学习第二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第一目中国梦的本质时,我让学生带着问题“中共梦为什么能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共鸣”进行通篇诵读,包括相关链接,使学生在思考问题和课文诵读中体会我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国的“达则兼善天下”大国胸怀,思考作为青年学生自身的责任与担当。

又如第三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是带着学生理清三个目题之间的内在逻辑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容进行诵读,通过反复诵读和教师对关键词的再强调、对“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关系的说明,十分显性的进行了一次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同时在课后让学生进行了课后反馈:

同学李某某说:通过反复诵读能够提高我们对党和国家工作的了解、理解和认同。

同学王某某说:诵读教材能够让我们在一遍遍重复中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新的感悟。

同学陈某某说:诵读教材可以将理论语言深刻的烙印在我们心中。

同学王某某说:通过教材反复诵读,我的身心得到了理论和文化的滋养,我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要掌握扎实学识,练就实现中国梦的过硬本领。

学生孙某某说:在反复诵读中激发了我浓厚的爱国情感。

学生李某某说:通过反复诵读、反复领会,我觉得我的思想觉悟比之前有了较大的提高。

学生张某某说:在多次诵读后,就会逐渐发现,每一条内容都与人民利益、国家利益相连,在诵读过程中,联系日常生活,能深刻感受到其真实性,学起来自不会感到枯燥。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一次重要讲话中引用了列宁的观点:“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在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党的理论本身具有惊涛拍岸的声势,有效优质的教材诵读本身具有润物无声的效果。

【本文系山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专项课题“中学思政课教师队伍政治建设的路径研究”(课题编号:SZ-21128)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吕梁学院附属高级中学